会议回顾
随着数字要素的迅速渗透,社会治理与发展模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智能化不仅是一种方式和手段,更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加深,养老服务成为未来的重要民生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推动实现智能化社会保障成为当务之急。为深刻理解社会保障领域在数智化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充分认识数据在政策实施、支持决策、服务群众、配置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华东师范大学于11月25-26日在沪举办“数智化社会保障暨智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论坛”。
该论坛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学术指导,华东师范大学主办,beat365正版唯一网站app承办,国家智能养老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养老)和华东师范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协办,九如研究院支持。
论坛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beat365正版唯一网站app院长孟溦教授主持。她提到,在疫情刚刚过去的2023年,能有如此规模宏大、议程丰富的会议十分不易,也凸显了学界、社会、媒体对于数智化社会保障和智能养老重要议题的热切关注。上海作为一个迅速老龄化的城市,在数智化社会保障领域的探讨和实践也起到排头兵领头雁的作用。期待本次会议的探讨带来丰厚的成果。接着,她介绍了与会嘉宾,并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吴瑞君教授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吴瑞君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数字化时代下,社会保障领域的数智化转型对于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提出了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应用数智化的思维和理念,重构传统社会保障的架构体系,将能够极大地提升保障公平性、提高保障效率。深刻把握社会保障领域在数智化转型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深入探讨智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我们从学术走向实践,迈向未来社会保障领域数智化发展,实现未来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起始。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数字化发展为社会保障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他强调了在数字经济浪潮中,社会保障领域需要更加紧密地结合智能技术,为人民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服务,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数智化技术推动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打破原有的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的界限,打造优势互补的多元模式共存的社区虚拟养老院等新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元宇宙养老更是充满无限可能。同时他也指出,任何技术进步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在将数字化工具融入社会保障领域时,不能有技术万能的极端取向,我们需要理性研判数字化技术对人力服务的替代效应。必须承认,即使是智能化的机器人也不会完全具备人文关怀的情怀和充满人性,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不能转化成为人与机器或数字的关系。他总结道,社会保障领域的当务之急,是要系统研究数字技术及其智能化或数智化带来的影响,同时制定相应的标准与规程,既要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又要防止被滥用产生的不良后果。
智能养老系列成果发布会由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养老)主任钟仁耀教授主持。三位子课题负责人作为试验基地代表做成果发布。
子课题负责人、社保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曹艳春教授作了题为《智能养老背景下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的报告。她指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中目前仍存在人才总量不足,性别结构失衡,学历和智能水平偏低,人才稳定性较差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她提出了制定智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中长期规划和行业标准,规范绩效评估机制,健全智能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和专业建设的政策建议。
子课题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余飞跃副教授代理发布了研究成果《智能养老背景下老年助餐研究》。该研究对上海市助餐服务场所和社区食堂进行了详细调查,并从需求端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策建议。调查结果显示,智慧技术在提升老年人的餐饮满意度和用餐便捷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智慧助餐系统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子课题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王乐然助理教授发布了《数智化安全防护和医疗保障研究》报告。该研究对上海市老年人应急处理、社区医疗保障和代际照护等多方面开展了深入调查,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当今社区内老年人的安全防护医疗保障方面的现状是什么?第二,数字化的发展能否对提升安全防护医疗保障水平贡献更多?第三,现阶段的智能养老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第四,智能养老方式的变革能否改善家庭中的代际关系?调查显示,社区医疗机构存在药品设备不足和个性化缺乏问题,无法有效满足老年人保健和慢病管理需求。紧急情况处理方面,社区医疗服务有待改善,邻里互助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外,老年人智能设备更新、维修问题有待改善。智能设备对家庭代际关系也有一定的改善。
茶歇过后,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beat365正版唯一网站app副院长路锦非教授主持论坛的主旨演讲环节。她总结了学院在社会保障和智能养老领域的发展,感慨数字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热烈邀请社会保障领域的专家就数智化社会保障和智能养老高质量发展展开充分而深入的探讨。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林闽钢教授就“数智化社会保障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强调,智慧化养老不仅仅只是智能技术的应用,更是养老服务模式的整体性转变。他指出智慧化养老的内核是老年人外部控制力和内部控制力的增强,智慧化养老的实现途径有可以通过打造技术性的互联机制、建设养老服务平台,实现需求到供给之间的闭环互动,推动智慧化养老发展。目前智能养老设备科技含量较低,并不具备提供多类功能的服务,未来养老服务领域智能化需要黑科技的出现。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副局长鲍淡如作了“从社会保险数字化到养老产业智慧化”主题汇报,指出智能化养老服务发展的关键在于从老年人切实需求出发、以人为本,实现智能产品功能组合式和集成化,并在养老服务智能化过程中加强政府和市场合作。
上海市老年学学会会长朱建江作题为“上海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内容及实现路径研究”的主题演讲。他肯定了上海市政府针对老龄化出台的系列政策规划和方案,指出目前仍然面临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第一,床位的空置率较高;第二,养老服务机构还未建立起市场化的商业运营模式;第三,较大一部分老年人缺少养老服务保障等。这是上海市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作了题为“上海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的探索与思考”的汇报,他指出目前供给端存在重技术轻需求、重产品轻服务和重概念轻产品导向,对老年需求了解不足、技术不完善、从业人员未适应智慧化趋势等问题,老年人需求端接受度较低。他认为未来智慧养老服务发展应当转变服务理念,关注服务温度和老年需求满足,构建服务配套和闭环,并加强孝文化的弘扬。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仁耀作了题为“智慧康养提升认知症老年人服务质量的路径和策略”的演讲。他认为智慧康养服务在认知症老年人照护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在认知症预防方面,智慧康养服务可通过数据驱动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利用智能设备监测健康指标,给予反馈和建议。
午餐过后是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封进教授主持的主旨演讲的下午部分。 上海市长宁区民政局副局长沈海燕作了题为“系统支撑 标准引领 蓄势赋能——打造长宁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标杆样板’”的演讲,介绍了作为智能养老领军示范区的长宁区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的建设中的工作。长宁较早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率先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全覆盖,并与专业机构合作广泛开展相关宣传教育,风险测评、早期干预和平台建设等工作。长宁创新性构建了认知障碍相关标准体系和社区照护规范,开发了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有效支撑数据归集、资源整合和供需对接等需求。长宁打造了城区赋能和社区支持“双中心”服务载体,健全了专业化、一站式、全链条的服务格局。长宁区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建设树立了标杆榜样。
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殷志刚的发言题目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态势——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殷志刚认为2023年是真正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元年,未来我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遵循“一本三主”的原则,即以老年人需求为本,政府主导更明确、市场主体更清晰和社会主角更专业。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当“既有事业,也有产业”,要做到养老服务事业与养老服务产业“双轮驱动”“错位发展”“相互弥补”和“相互促进”。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桂世勋作了题为“智慧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应考虑老年人的有效需求”的演讲,阐述了考虑老年人有效需求对智慧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应当基于我国老年人的普遍性和个性化需求研发智慧养老监测设备和设施,促进养老机构和设施的高质量建设。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杨翠迎演讲的题目是“智慧养老社区建设:上海案例、问题挑战及发展思考”。杨翠迎从在日本调研的四个养老机构的探访经历出发,认为智慧养老社区建设应当“接地气”,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根本目标。杨教授认为上海市智慧养老社区建设关注的重点表现在家庭智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医养结合服务的互联网平台的支撑和供需连接与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电子信息产业处二级调研员顾伟华作了题为“智慧健康养老的应用场景及技术要点”的汇报。他强调应聚焦重点领域,增加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强化要素支撑,加快释放高技术产业动能,优化制度环境,强应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龚秀全作了题为《建立与人口深度老龄化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制度》的演讲,分析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首先,医疗保障制度以疾病治愈为目标,难以有效提供慢性病老人所需的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照顾、舒缓一体化服务。其次,对安宁疗护服务需求未引起重视,大量安疗机构难以为继。再次,未建立基于生命质量绩效的医疗费用控制方式,可能导致过度医疗现象。最后,现行医保体系不利于保障流动老人的权益。龚教授认为在深度老龄化阶段,医疗保障制度应当关注慢性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完善多元主体共建和责任分担机制,促进老年人医疗保障可持续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郝勇演讲的题目为“社会保障数智化管理与服务的基石——公共数据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郝勇认为推进公共数据运营具有重要意义,包括相关部门内部的运营以及以社会为主体的外部运营。目前,相关部门及其附属单位在工作当中积累的大量的公共数据尚未被有效利用。高质量公共数据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应当从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进公共数据与其他数据的融合应用、提高数据质量和设计绩效评估方案等方面进行优化。
江南大学教授李俏作了题为“新时代城乡互益性养老的机制构建”的汇报。她认为康养作为一种城乡互益媒介的可能,目前仍存在科技支撑不强劲、康养特色不鲜明、对流机制制未畅通、服务联合未达成等不足。她提出了城乡互益性养老的构建机制,认为应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互惠交流的角度考虑城乡间的联系,科学构建城乡互益的养老交流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曹艳春作了题为“智慧养老背景下老年人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的有效路径探索”的演讲。曹艳春从五个维度建立了老年人数字技能评估框架,构建了老年人数字技能提升的可行路径,提出应构建老年人数字能力评估模型和信息检测平台,通过分类激励和培训机制、智慧养老平台适老化改造、完善朋辈互助循环政策等多策并举,真正提升我国老年群体数字技能,帮助其更好融入数智时代。 大会第一天圆满结束。
11月26日上午,大会设置了“数智化背景下老年人的照护与生活”“数智化背景下养老服务模式创新”“数智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创新”以及研究生论坛等六个主题分论坛,吸引了来自不同学校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展开深入研讨。下午设置了两个专题圆桌论坛,围绕“智能养老政策与理论创新”“智能养老实践与管理创新”两个主题,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聚一堂分享观察与洞见。
圆桌论坛一以“智能养老政策与理论创新”为主题聚焦智能养老政策与理论创新,邀请在智能养老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专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远见,对理论创新方面做深入交流,由华东师范大学黄晨熹教授主持。 上海市民政局二级巡视员陈跃斌指出,智慧养老在上海养老产业中发挥关键作用。数字化服务平台和市场导向的创新产品,如智慧餐厅和互联网医养结合,积极提升了政府管理效率和老年人居家养老体验。这些智能化解决方案改善了传统助残领域的结算和资金安全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仇雨临教授从医保费用支付、异地就医、重复参保识别、DIG支付和“互联网+”医疗五个方面分析了数字信息技术对医疗保障系统的赋能。但同时,仇教授也指出目前互联网就医、配药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仍需加以改进,形成技术赋能、安全高效、百姓方便的共赢局面。 上海交通大学张录法教授首先在前两位专家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补充,他指出应当保证政策协同,才能真正发挥技术的优势,为老年群体提供便利。张教授还认为应当关注技术使用的简单性、安全性以及数字技术成本问题,才能使数字技术更好赋能民生服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曹信邦教授提出问题“智慧养老的真正目标是什么?”他认为智慧养老的目标应当是利用智慧和技术手段更加精准地捕捉养老服务需求并使得服务需求得到满足。智慧技术手段应当进一步向着捕捉精细化服务需求努力。 北京大学谢红副教授对智能化对养老护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她指出各部门间政策壁垒制约了数字技术发挥作用,同时目前信息技术在老年护理中未得到有效应用,既增加了机构服务壁垒,也难以适应失能老人护理需求。 自由讨论环节,陈跃斌巡视员指出智能养老推进过程中存在供给过剩而需求遇冷、重概念轻场景、重技术轻人文需求三大突出问题。接着,他基于张录法教授和谢红副教授的分享,提出未来智慧养老发展中应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和平台构建方面的作用,并加强服务的人文关怀。 圆桌论坛二以“智能养老实践与管理创新”为主题聚焦智能养老政策与管理创新,邀请在智能养老领域成绩斐然影响力较强的企业家共聚一堂,分享经营养老产业的丰富的管理案例和真实感受,由华东师范大学beat365正版唯一网站app张继元副教授主持。 圆桌论坛开场由国药康养总经理徐亚峰首先发言。徐总经理认为总体来讲智能养老实践的应用端尚未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以数据应用为例,目前对于养老服务数据的应用并不能做到十分准确,存在误报问题,容易偏离使用技术降低成本的目标。另外,从服务需求角度来看,智能养老服务技术手段发现了部分需求,但同时也存在需求未被满足的情况。国药康养目前通过精准分科和分类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要求技术专家下沉一线,到医院中通过接触老年人和护士,亲自共情并感受这种需求。在提升智能养老产品质量方面,国药康养还通过搭建区块模型,建立产业协同创新机制等方式整合资源。徐总经理认为,未来我国智能养老实践应当遵循如下原则为用户提供好用和用得起的产品,包括机构社区居家业务一体化管理,产业发展需要和人才实际需求匹配以及医养康相结合。 爱照护医疗科技董事长丁勇基于多年的养老行业从业经验,提出养老服务的终极目标应是独立生活的可能性,而非过度照护。使用一些好的技术进行弱辅助,让人活得有尊严,激发各自的生存潜能才是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 上海万宏集团副总经理袁娜基于本集团养老服务业务,分享了其在智能健康管理、智能照料、居家智能化设备等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她认为智能技术能够提升服务员工、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幸福感,但也需要关注智能化所带来的成本增加以及过度智能化倾向。 九如研究院院长龚纯提出未来智能养老实践方面需要回答一个重要问题,即“智慧养老技术会替代养老机构吗?”龚院长认为,智能养老技术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养老行业无论何时都需要有温度的服务。做到技术手段与人文关怀相平衡就要求技术手段与养老机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上海人民出版社政治与理论读物编辑中心副总监、编审徐晓明指出社区智慧养老有别于居家智慧养老的“社区内照顾”,是由社区内人员提供的综合性照顾和一系列服务。 在两天的深入研讨中,论坛的各参与者从不同角度、领域出发,共同勾画了数智化社会保障的未来发展图景。论坛由上海财经大学郭士征教授做总结,华东师范大学beat365正版唯一网站app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高恩新教授做闭幕致辞。 在两天的深入研讨中,论坛的各参与者从不同角度、领域出发,共同勾画了数智化社会保障的未来发展图景。论坛由上海财经大学郭士征教授做总结,郭教授说这次会议是一次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会议,共同探讨了社会保障数字化转型,共同思考的养老服务的智能高质量发展。这次会议达到了较高较广较深的学术境界,它必将为今后的社会保障自数字化的发展提供一股强劲的动力。
华东师范大学beat365正版唯一网站app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高恩新教授做闭幕致辞。高教授代表beat365正版唯一网站app的党政班子向支持本次会议举办的各方机构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学院社保领域的带头人、国家智能社会治理试验基地(养老)的总负责人钟仁耀教授对学院数智化社会保障领域的研究、实践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了感谢,向保证会议顺利推行的以曹艳春教授为首的会务组的老师们、同学们表示了感谢。 为期两天的会议成果丰硕、圆满落幕,为社会保障领域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